2021年|電力系統靈活調節能力有效提升 |
來源: 發布日期:2021-03-27 人氣:233 |
去年以來,受經濟快速恢復、極端天氣等多重因素影響,全國多地用電量刷新歷史記錄,湖南、江西等地啟動了有序用電和電力需求響應。在電力供應結構性矛盾和電力供需矛盾愈發凸顯的情況下,電力行業正加速推進需求側資源廣泛參與電網運行能量互動,提升電力系統的靈活調節能力和運行效率。 2020年,電力需求響應在規模、方式、參與主體、市場機制等方面均取得了積極進展。 國網能源研究院電力供需所主任工程師吳鵬介紹,截至去年底,國網經營區需求側響應能力達到2690萬千瓦,約占最大用電負荷的3%,江蘇、浙江、山東可調節負荷規模分別達到629萬、650萬、477萬千瓦。 新能源的大規模接入讓曾經多以“削峰”出現的需求響應,如今在“填谷”方面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形成峰谷負荷雙向調控體系。去年國慶假期前三天,江蘇累計實施需求響應填谷1340萬千瓦,促進清潔能源消納8690萬千瓦時,單次響應降低電網峰谷差率約3.53個百分點。 電力需求響應的參與主體更加多元。總容量16萬千瓦的冀北虛擬電廠示范工程已運行一年,接入了可調式工商業、智能樓宇、儲能、電動汽車充電站、分布式光伏等11類可調資源。 電力需求響應的技術創新和市場機制創新加速激活需求側資源。信息技術與能源系統的深度融合為需求側響應奠定了技術基礎。電力現貨市場和電力輔助服務市場機制的逐步完善,為建立合理體現需求側資源價值的市場化價值機制奠定了市場機制基礎。 冀北虛擬電廠基于智能管控平臺,綜合運用數字技術和智能控制技術,讓用戶側可調資源智慧聚合,形成柔性互動能力。虛擬電廠作為第三方獨立主體參與華北電力調峰輔助服務市場。商運后的四個月即獲得總收益160.4萬元,日最高收益近9萬元。 浙江開啟能源互聯網形態下的多元融合高彈性電網建設,研發國內首個面向電力市場的主動需求響應平臺,充分運用互聯網技術提升電網與用戶雙向互動能力;改變以往的“年度固定價格”補貼方式,引入市場化競價機制,客戶日前競價,按邊際出清原則進行統一市場出清,科學合理體現可調節負荷的市場價值。 山東采用了系統導向的緊急型需求響應和價格導向的經濟型需求響應的“雙導向”參與模式,建立了容量市場和電能量市場相結合的“雙市場”價格補償機制,由“需求側報量+固定補償價”模式向市場化的“需求側競價+最高限價”模式轉變。 |